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2015广东卷作文-学大教育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6-10 10:38:59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黄启杰

学大教育老师

广东省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语文学科研究组成员、高考阅卷作文组组长,学大教育个性化教育研究中心成员, “陈辉语文课程中心”佛山学大教育研究组负责人。 

自1976年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在湖南、广东两地的公办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教龄32年,从教以来,曾多次从高一至高三循环教学,后多轮带高三毕业班及高考复读班。历任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教导处主任、副校长、校长。

一、关于题型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依然沿用了广东近几年形成的所谓“材料引……”的命题形式,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由材料引出或标题或话题或写作范围。起初,这段文字材料又被称之为导语。 
如2010年的“材料”引出标题“与你为邻”,2011年的材料引出标题“回到原点”。从2012年开始,给出材料后,不再给出标题或话题,而写作要求中则出现了“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这三“自定”,“材料引……”引出的就只是一个写作的范围,留给考生极大的命题立意空间。如2013年的写作范围是“慈善,捐助与受助”,2014年的写作范围是“照片与生活”。 
从2013年开始,写作要求中增加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更强调了“范围”的意识,明确并把握住写作的范围,是作文符合题意的关键,至此,广东高考作文题型渐趋成熟,亦渐与外省之“新材料作文”貌似,2014年及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体制与2013年的完全一致。 
但在广东高考阅卷场中和研究圈内,并不大认同“新材料作文”这一提法,仍坚持称这种题型为“材料引……”作文。 
二、关于题意的理解 
2015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所给出的材料分为三段,第一、二两段的句式及语意类似并对称,形成段落间的排比,两个段落分别列举了从什么途径感知自然所得到的什么结果,从而归结出第三段所述的结论:“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第一、二段中的“看”、“开电视”“点鼠标”暗扣第三段中的“不同途径”(其实也是不同的方式方法);“难逾目力所及”“未必能细说”则扣“自然似乎很‘远’”,“可知全球天气”“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则扣“自然似乎很‘近’”。 
从“看”的途径(或方式方法)去感知自然,则因目力有限,而看不远看不深看不全,不能尽知细说所以说“自然”似乎距我们太“远”,此为一憾事;从“开电视”(现代传媒途径)、“点鼠标”(现代网络途径)的途径——这是科技进步,信息时代所特有的途径——去感知自然,则可全知可尽知,“自然”似乎距我们很“近”,但这个“近”是虚拟世界中的、数据化了的“近”,并非现实的亲近,所以“嗅”不到花香,“闻”不到气息,从而少了“乐趣”,此亦为一憾事。 
以上则为材料呈现的内容,这里的关键词是“感知自然”、“不同途径”、“近”、“远”。因而,考生的作文不能脱离“感知自然”这个内容范围去谈抽象的远近或其他的远近问题。就象2013年不能脱离“慈善”“捐助与受助”去谈什么人穷志不短的境界,知恩图报的美德等问题,就象2014年不能脱离“照片与生活”去谈什么高科技技术的负面影响等问题。 
广东近年某地高考模拟考曾有一题为“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这一题的内容涉乎“求道”,其“远近”就与今年的“感知自然”不是一个范围,含义也有所不同。 
那么,材料的含意到底是什么呢? 
分析材料的含意,要抓住“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正确理解这句话,就理解了材料的含意。 
人们感知自然,分为两个层面:审美层面与认知层面。“感知”一词本身就有感悟与认知两义。从认知的层面讲,在信息化时代,在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人类已掌握的自然知识,不需要每个人再身临其境、亲密接触去获取,通过互联网,人们很容易便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甚至全办天下事。在信息时代,地球也只是一个村落,互联网极大地拉近了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与客观世界的距离。人与自然甚至是人与外界所有事物,在“屏幕”上、在“网”中的距离都很“近”,“近”到形色声情,历历在目,真真在耳。但是,“屏幕”和“网”同时也疏远了人们相互之间真实的联系,也疏远了人与自然实实在在的亲密接触。 
然而,从审美层面讲,也就是从感性而非理性的层面讲,想要享受“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想要“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获得审美的感悟,就只有身临其境、与自然的具象“近”距离亲密接触。在获得审美感受的时候,人们是不追究也不在乎此花为何科属,此鸟为何纲目的,甚至是早把这些理性的认识 
“远远”地抛在了脑后。 
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可达到不同的目的,故人与自然的距离“远”也好,“近”也好,是各得其所,各得其宜的。 
从另一角度来看,人们从什么途径去感知自然,是可以自主选择的。为着不同的目的,为得特定的结果,“我”可以与自然“近”亦可与之“远”,随心所欲,并无矛盾,无需求全,无需兼备。在这里,“我”是自由的。 
材料中所含之义,应该就是这些意思。 
总而言之,考生思考的重点是如何看待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所产生的近与远的现象与区别,以及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区别。一句话,“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那么,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看的呢? 
【写作指导】 
参考标题及中心思想: 
1、感知自然,远近皆宜。 
中心思想:感知自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有的为知,有的为感。为知者,大可选择最便捷的途径,以求尽求全求细。我等学子,无暇日无余钱,哪可处处亲临细查探究,何况现已是信息时代,大可不必行万里路而求知,自然“近”在“幕”前“网”中,俯拾即得,何乐不为?为感者,不辞辛苦,结庐于西山,种豆于南山,静观云卷云舒的,卧看日落日出,得山水之色于目,寓山水之情于心。自得其乐,无可厚非。 
2、亲近自然,感受乐趣。 
中心思想:当今之世,有多少宅男宅女,把自己封闭于家中,绑缚于“幕”前“网”上,虽与万事万物近在呎尺,却与自然、世事恍若隔世。他们应该走出家门,散步于旷野,跋涉于大山,让自然的真形感化,让自然的真情激活,否则,虚拟世界将把他们自己虚无。 
3、看似切近实则远 
中心思想:感知自然,可以有不同的途径,不同途径有不同结果。得其“近”者,实则“远”,因为“近”者是第二手的,被抽象的,仅是理性的,距实际之自然,实则较“远”。自然,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不能割裂,电视屏幕上的风霜雨雪,不能冲击你的身体而让你感受到寒冷。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所获取的感受才是刻骨铭心的印象,故得于“近”者尚需求诸“远”。     
还可以有更多的命题及中心,此不赘述。 
【复习借鉴】 
2015年是广东高考最后一年自主命题,故保持稳定应该是命题者的宗旨。此次作文题体现了广东命题的一贯风格:不与热点时事挂钩,不作道德价值的判断,而着眼于相对具体的、一般性的问题、较为普遍的现象进行辩证思考,考查的还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在高考备考复习中,作文这一块要强调的还是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前者。很多同学面对作文题难以下笔,主要还不是表达能力不够,而是头脑里没有什么想法,对作文材料中所述的现象或问题,自己没有什么见解,没有什么感觉,浑浑噩噩,毫无头绪,这才是大问题,所以作文能力不在“写”而在“思”。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凡事都要有所思有所想,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有自己的分析和理由,如此才能解决根本问题。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要学生胡思乱想,而是要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去思考,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思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不止是想了,而且要想对头,否则想也是白想。凡是想不明白定然写不清楚,作文卷面上的什么东拉西扯,结构不明等等问题,全是没想明白所致。 
我在向学生灌输上述观点时,有的学生质疑:“老师,你不是在上政治课吧?”。我倒真的希望我们的语文课是政治老师教的。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