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都如此焦虑?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8-08-30 14:25:09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时候家长要发挥积极的作用,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为什么现在的家都如此焦虑这篇内容,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过度教育”给家长带来的焦虑,可能会伤害孩子一生!

前两年有一部电视剧《小别离》,聚焦的是送子女出国留学的问题。认认真真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我们的教育,真的“过度”了吗?

《小别离》的原著作者鲁引弓老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适度教育”,根据孩子的天赋、性情,按照既定的成长轨迹,采取合适的方式教导孩子长大。

但现在,似乎家长们个个都很着急,生怕孩子落后一丁点儿,毕竟现在还是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竞争这么激烈,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居于人下?

但是家长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这种焦虑造成的“不适度”教育,孩子真的能承受得了吗?

有一次,鲁老师见到一个家长,家长算了一笔账,自己的孩子从小到大上各种培训班才艺班花了多少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算下来有五六万,家里一个儿子一个女儿,算下来就花了十几万!

在日常学业之外,孩子背负这么大量的课外培训,不管是时间还是作业量,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现在学校的学习对孩子们来说真的就完全不够了吗?需要额外大量补习来“加餐”了吗?

还有一次,鲁老师在楼下见到一个妈妈,带着8个月大的孩子去隔壁的培训机构培训,问培训什么?说培训游泳,8个月大的小孩就开始学游泳,他会游吗?顶多就是玩玩水,一节课就三百块钱。

除此之外,不适度的教育,还表现在孩子的身体上,报这么多班,孩子的身体吃不吃得消?

鲁老师说,双休日的时候,经常看见很多教育培训机构、青少年文化宫门口,家长搭满了帐篷,因为孩子上午下午都排满了课,中午又没有休息的地方,就只能让孩子在帐篷里临时小憩一会儿。现在这些现象越来越多,可能很多人都已经见多不怪了。

现在很多小学老师发现,当前很多一年级的孩子,其实已经是二年级甚至三年级的水平,真正白纸一张的孩子已经几乎没有了,最近教育部出台了规定,禁止在幼儿园阶段给孩子补习超出年龄范围的功课,这一点做得还是非常好的。

为什么现在家长,普遍焦虑?

鲁老师的新作《小舍得》承接了《小别离》,聚焦了家长更为关心的“幼升小”“小升初”焦虑问题。书中的主角南丽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知识分子,也被这种焦虑身不由己地洗了脑,进入了给孩子疯狂补课的模式.....

为什么现在的家长,普遍都这么焦虑?

有一个有趣的心理学现象叫“剧场效应”,观众席上前面的人站起来了,也会带动后面的人纷纷站起来。同样,在教育方面前面的孩子抢跑了,也必然会带动后面的一部分人急着想要追上,从而形成了一个当下的教育生态系统,全民补课,全民焦虑,其实这样的做法对有些孩子可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鲁老师举了个例子,比如,在幼儿园学了很多东西的孩子,进入了一年级,其实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打乱老师原有的教学节奏,老师就会加快速度,这种情况下,班上如果有学习进度不那么快的孩子,就不太能适应,有点跟不上。但是孩子的认知是有情感在里面的,他会觉得周围同学都懂,我不懂,久而久之,这种心理定势,会真的让孩子的学习进度越来越慢。

家长和老师往往也没有及时告诉孩子,不是你笨,是别的小朋友提前学了,因此在这个抢跑效应的生态系统里,如果你脱离了这种节奏,就会跟不上,对童年的自信心发展也会有影响。

这种情况在三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上最明显,大家都在拼命学奥数,据说很多孩子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甚至就达到了高中的水平,但这种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失控,是对儿童一种非常残忍的提前智力开发。

而且,现在的家长普遍会收到这样的暗示,初中高中时期,孩子想进好学校很难,那么某些教育培训机构就会出于商业的目的,来强化这种焦虑。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体系里,不由得就被这种情绪感染,最后的代价往往要孩子去承担。

素质教育是否就是“适度教育”?

我们国家提出要对孩子们实行素质教育,提了这么多年,初衷是非常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但是对一些急性子家长来说,可能也会把素质教育以应试的方式来对待。

比如一看学特长能加分,就扎堆学特长,奥数本来是供有天赋的孩子培养天性的,结果现在全民奥数,但是家长还是为了分数。

而且,如果用功利的态度来面对素质教育,也会造成另一种不平衡。

城里的孩子条件好,可以进行专门的培养,但是这对农村孩子来说,没这个机会,所以也造成了另一种教育的不公平。

鲁老师有次去农村采访,看到很多农村孩子会干农活,会识别很多植物,知道父母不容易,很心疼自己的爸妈,他觉得:难道这些不算是素质教育吗?

这些如果不算素质,非要拉小提琴,看世界名著,看歌剧才算是真的素质教育吗?

但现在,后者往往就是素质教育选拔的要素,所以,鲁老师认为,素质教育的培育标准是好的,但如果总是心态焦虑,就会功利化,素质教育就可能会变成孩子成长中的一个坑。

家长们如何做到“适度教育”?

怎样才能既做到“适度教育”,又让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可是个技术活儿,来看看鲁引弓老师给大家提出的三个建议吧:

1、不焦虑

不要跟周围人比,要理智地认清楚自家孩子的性格习惯,成长轨迹,不要被周围的父母牵着鼻子走,从而徒劳地增加孩子的学业负担。

2、不失控

家长不焦虑,才能在孩子面前不失控。

我们常说孩子是天使,然而一辅导作业,就变成了天敌,家里的幸福指数直线下降!

鲁老师说,自己写小说的时候,晚上稍稍留意,就能从自己家窗口听到很多家长骂小孩子的声音,这就是失控的表现。

妈妈在骂孩子的瞬间,她自身的焦虑就会对孩子产生强烈的压迫感,孩子其实是缺爱的,渴望爱的,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回到家里,家庭本该是个退避、休息的地方,但如果家长还是这样步步紧逼,那这种失控行为,无疑具有杀伤力的负能量。

3、陌生化

简单地说,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别人的孩子来养。

戏曲界有个故事叫”易子而教”,有位京剧大师要教自己孩子学戏,特地请别的大师来教孩子学京剧,这就是上面提到的不失控的深层表现。

对孩子要有距离感,和孩子关系太近了,他反而不一定会拿你当老师,这样孩子的教育可能会失控,家长也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

因此,讲究陌生化,把孩子当成别人的孩子,当成利益相关者,是非常重要的。

4、家庭氛围维护

这一点特别重要,所谓适度,就意味着不能太着急,如果父母其中有一方有点急,另一方就要中和一下,维持一个好的家庭氛围很重要,妈妈不能急性子,同时家里爸爸也不能缺席。

怎么跟孩子一起第二次成长,也是家长们逐渐成长的过程,要学会听对方的声音,离你最近的人是听不见他得话的,好好听对方说话、听孩子说话,这是适度教育很重要的一把钥匙。

适度教育,就需要家长们充分认识自己孩子的成长轨迹和认知程度。

很多知识如果接受得太早,可能反而不会消化,采取慢慢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反而消化得更透。

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未完成时态”,不能让成长一下子来完成,这是不符合身心成长规律的,要接受孩子不完美的状态,自己都能接受自己不完美的状态,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呢?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轨迹,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那么多心理负担。毕竟,比学习压力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塑造,它的影响,会伴随孩子们的一生。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