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家长教育孩子应该如何掌握“管”和“放”的度

来源:赵老师     时间:2016-04-26 17:38:21


对孩子的教育要循序渐进,也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能盲目说教,要多增加沟通。有些家长掌握不好度。那我们度你孩子应该是严加管教,还是大胆放手的让孩子发展呢?家长会存在不同的认知,对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管”,该放的一定要“放”;同样,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放”,该管的一定要“管”。下面为大家详细来探讨这个问题。

认为应该严加管教的家长说: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严加管教,绝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认为应该大胆放手的家长则说:

“要发展孩子的个性,必须放手让他们做自己愿做的事,管得太严,会压制孩子个性的发展。”

应当说,家长们所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有一些片面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绝对化。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对不同的事物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这才符合辩证法。教育子女,也要按照辩证法的规律办事。

对孩子进行教育,究竟是该“严加管教”,还是“大胆放手”,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对这个问题有他独到的见解。

有一次,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对于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么要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刘少奇的见解很有道理。他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该管则严加管理”

二十世纪60年代初,少奇同志的儿子源源在学校住宿,每周回家一次。当时,学校为了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建立了学校家庭联系薄。老师把学生一周的 表现写在上面,由学生本人带回家去给家长看。当时,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职务,工作是那么忙,但他也要抽出时间,亲自过问此事。有时还写上自己对 孩子的批评意见。为了避免张扬孩子的身分,少奇同志在联系薄上签上自己少年时代用过的名字。

有一次,学校食堂吃枣窝窝头,源源把大枣挖出来吃了,把窝窝头给扔了。少奇同志知道了这事,严厉地批评了儿子,并在给老师的联系薄上写道:

“要爱惜劳动人民的果实,粮食来之不易,不容糟踏!”

还有一次,少奇同志听说源源让学校的阿姨给洗了衣服,就在联系薄上给老师写了一段话:

“源源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自己的衣服要自己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是可耻的!”

作为国家主席,少奇同志如此严格要求子女,使老师深受感动。

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少奇同志到首都机场迎接外宾。他的女儿平平也正好由学校选上给外宾献花。通常情况,献花以后,学校用汽车把同学们送到市内, 再由老师一个个分别送回家里。这一天,天已很晚。正好少奇同志又在机场,学校的姬阿姨为了不让平平再白跑一趟学校,就把平平交给了少奇同志的警卫员,委托 警卫员把平平带回中南海。

少奇同志平日是不准孩子乘坐专车的,听了警卫员的情况说明,才同意下来。平平跑过去见爸爸,少奇同志问她:

“你跟班主任老师讲过了吗?”

平平听了爸爸的话,转身走到班主任老师面前说:

“老师,姬阿姨让我跟爸爸回家,我可以走吗?”

老师说:“我知道。你走吧。”

当平平回到爸爸跟前时,少奇同志又问她:

“你跟老师说‘再见’了吗?”

平平一伸舌头,扭头又跑到老师跟前,恭恭敬敬地说:

“老师,再见!”

当她又回到爸爸身边时,少奇同志望望一群少先队员,又郑重其事地说:

“你跟同学们说‘再见’了吗?要懂得礼貌。”

这样三番五次的,平平被弄得不好意思了,但她还是返回队伍前,向小朋友们挥手告别。

1958年,电视机刚刚在国内出现,当时还是一种很新鲜的东西,能看到它的人还不多。一天晚上,少奇同志回家,一进庭院,就听见孩子们兴奋的叫嚷声。他走进客厅一看,孩子们正在围着一台崭新的国产电视机看节目呢。

他走过去问孩子们:

“这电视机是哪里来的?”

孩子们说是某某单位送来的。少奇同志皱了皱眉头,没说什么,看了一会儿电视就去办公了。

过了两天,他把孩子们叫到跟前,心平气和地对孩子们说:

“电视机是公家送来的,我们不能据为己有。再说,我们这里有许多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应当让大家都有机会看。你们说,电视机应该放在哪儿呢?”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子都明白了父亲的意思,异口同声地说:

“放到食堂里,机关食堂里天天有许多的叔叔阿姨在那里吃饭。”

第二天,电视机就搬到机关食堂里去了。

“该放则大胆放手”

少奇同志对子女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采取的是严格要求、严加管理的态度,丝毫不放任;而在子女吃苦耐劳和经风雨见世面方面,则采取的是大胆放手的态度。

少奇同志最小的女儿叫潇潇。从小聪明伶俐,全家人上上下下都喜欢她,少奇同志当然更是喜欢。每天少奇一起床,大家就把她送到爸爸面前,让孩子和他玩一会儿。孩子咿咿呀呀地又说又笑又唱又跳,屋子里充满了欢乐,少奇同志很高兴。

潇潇3岁的时侯,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同志突然决定要把她送到幼儿园去。少奇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高兴,说孩子在家里有多随便呀。到幼儿园太拘束孩子了,有点舍不得。

少奇同志耐心地对大家说:

“家里这么多人喜欢她,疼爱她,会把她给惯坏的。总是在家里生活,以后就不容易和别人小朋友相处了。把她送到幼儿园,她和小朋友们一起生活、锻练,将来长大了才能和群众打成一片啊!”

听了这番话,大家豁然开朗,觉得少奇同志这才真正是从长远、从根本上爱孩子。

孩子们小时侯,少奇同志是尽量不让他们在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里生活,能入幼儿园就入幼儿园。上学以后,能住校就去住校。并且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到社会生活中去经受锻练。

1965年夏天,刘少奇同志的夫人王光美正在河北新城县蹲点。一天,少奇同志把一位秘书找来,告诉他说:

“我写了一封信,让平平给她妈妈送去。你们不要给她买车票,不要送她上车站,更不要用小车送她,也别通知光美或县委的同志去接她,让她自己走一趟。”

刘平平是少奇同志的女儿。那年刚15岁,即将进入我当时正在任教的北京师大一附中高一学习。

她没单独出远门,又是个女孩子。新城县离北京有一二百里地,她又从未去过,秘书不免很担心。少奇同志说:

“这就是‘放’嘛!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得到锻练。”

刘少奇同志以前曾经跟秘书说过这样的话:

“对于小孩子,一是要管,二是要放。管什么呢?学习不好,品德不好,没有礼貌……这都要管。什么叫放呢?吃苦耐劳的事,经风雨见世面的事,要放手让孩子去干。”

想到这些,秘书理解了刘少奇同志的做法。

当平平突然出现在远在新城县的妈妈面前的时侯,在场的人都很惊讶,不禁关切地问道:

“平平,你是怎么来的呀?”

平平自豪地说:

“是我自己来的呀。买火车票,坐火车,找到妈妈……全是我自己!”

当人们知道这一切都是少奇同志亲自“导演”的时侯,无不从内心深处佩服“导演”非凡的意图和良苦用心。

管放结合,异曲同工

少奇同志对子女教育,不论是“管”还是“放”,都体现了一个“严”字,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很令人回味。

我们有许多做父母的,对孩子管教得倒是很严,丝毫不放任。这当然是对的。不严格管理,放任自流,孩子就容易养成不良的品德和习惯。但只是一味地 严格管教,良好品德和习惯倒是能够形成。可很可能把孩子管得“呆若木鸡”,就像“木头人”似的。将来孩子长大进入社会,遇到困难不能克服,遇到问题不能独 立解决,就不可能生存。克服困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学习、获得。

家长对孩子不能只是一味地“管”,该放的一定要“放”;同样,也不能只是一味地“放”,该管的一定要“管”。要有“管”有“放”,“管放结合”。这才符合教育的辩证法。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